又一年稻熟秋收,華南師範ARMANI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近日迎來了學農周。清遠市飛來峽鎮華僑農場的農民把華附“孩子”接回家,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周。這樣的“原生態”學農自1990年起就沒有中斷過,華附亦成為了省內中學延續這一學農方式的代表。近年,該校師生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新任務——支教。當農村給城市來的孩子帶來鍛煉和思考時,這群學習上的“牛娃”也向農村反哺知識和智慧。
  磨礪??“乾汽車貸款農活絕不比解題容易”
  1990年秋,華附的老師帶領百十個學生坐火車到源潭火車站,再背著行李步行5公里到大連村。從此華師附中與清遠的農村結下了緣,此後每年秋收季節,高二年級的師生都會來這裡鍛煉一個星期。隨著大連村越建越好,華附發現學生學農幾乎當鋪成了秋游。在2005年,華附師生們告別了大連村的“親人”,來到了新的學農基地——清城區飛來峽鎮龍埗居委會(原華僑農場)。
  這個地處丘陵山區的小村莊,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網站優化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收入基本依靠種地。
  10月28日,高二(1)班的張天鵬這幾天的其中一項任務是幫忙運土修路太平洋房屋。“農民是有大智慧的!”他和同伴一次次將泥倒在斷路的邊緣,結果將前方堵成了小山。“叔叔教我,鋪路應該將泥倒到斷口的前方,再把泥均勻鏟平,才不會堵死。”小張笑稱,乾農活絕不比解題容易。
  反哺??學農課題帶動農村生產
  24年來,無論在大連村還是在華僑農場,到處都有華附的影子:
  華附師生為大連村修好了2.5公里長的水泥路,重建了1994年被洪水衝垮的村橋,給村小教學樓的重建支援了鋼材;在華僑農場,富勤三小那些校道和樹苗是華附捐的,連每年華附在村小學舉辦的聯歡晚會,也成了村裡的狂歡節。從2011年起,該校還在富勤三小設立了獎教獎學基金。
  不僅如此,這種校鄉間的緊密聯繫更讓低頭耕作的農民見識了知識的力量。
  1997年,鰻鱺養殖風颳得正盛,大連村民看到鰻鱺價高,就想賣掉大田改為養殖鰻鱺。華附校長、老師聞訊立即趕到村裡,說服村民跟風養殖的危害性,並極力勸阻村裡放棄這個計劃。果然,鰻鱺的價格很快大幅下跌,大連村躲過一劫。
  其實,這樣因地制宜的判斷也有賴於師生每年學農帶來的一些研究型學習課題。有學生曾以飛來峽鎮龍埗居委會為例,寫出了《清遠農村農民收入狀況分析》的調研報告。該學生綜合各項數據分析,若僅靠種地,當地每戶實際收入則在每年10064-12464元左右。“而清遠城鎮人均年收入在2009年已經14315元,是農村人的5倍以上。”
  在此基礎上,華附學生提出了逐步推廣標準化生產方式,建立高新農業產業示範中心,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等具體建議。如今,學農基地的村民們已經越來越重視這些學生哥的研究。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通訊員 區競志  (原標題:高中生用知識反哺農村生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zjwptporz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